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

分享: 周其仁:守不住的固定匯率_財經日報 - 觀點新聞 - 國內評論新聞

周其仁:守不住的固定匯率_財經日報 - 觀點新聞 - 國內評論新聞

固定匯率的好處寫起來車載斗量。可是不厭其煩向公眾闡釋固定匯率種種好處的袞袞諸公,卻要面 對一個可能有點尷尬的問題:有那麼多好處的固定匯率制度,為什麼偏偏守不住了?放眼全球,美元、歐元、日元以及幾乎所有貨幣之間的匯率,有哪個還是政府及 其專家系統想固定就固定得了的?即便人民幣算是盯住了美元,但因為美元對其他貨幣匯率浮動,人民幣對其他貨幣又哪裡固定得住呢?

是的,放眼全球,固定匯率製作為國際貨幣制度一項安排,早就落花流水春去也。高舉固定匯率大旗的名 家如蒙代爾先生,要在當代重建固定匯率制,立意極其高遠。不過,意義那麼偉大、又擁有如此眾多好處的固定匯率體系,實際上是在歷史上建立起來之後又垮了 ——這件事情本身有待解釋。否則,就算費了天大的牛勁真把固定匯率體系再次重新建立起來,將來還是難逃守不住的下場。廢了再建,建了再廢,又何必瞎折騰 呢?

固定匯率守不住的根本原因,是參與國際貿易來往的各國,守不住各自貨幣幣值的穩 定。更準確地說,是因為相關各國做不到同步維繫幣值的穩定。十九世紀以英鎊中心的金本位,二次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,都是因為這個同樣的原 因而撐不下去的。道理不複雜:互相交往的貨幣幣值變化有異,反映不同貨幣之間比價的匯率固定又從何談起?這點教訓,值得我們現在這個被稱為 「亞洲時代」、「太平洋時代」或者甚至什麼「中美國經濟」認真借鑒。重點就是一句話:守不住幣值穩定,休想守住匯率的固定。

幣值不能穩定的一個原因,在商品世界里頗為常見。這就是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,商品的生產率變動有 異。由於自然稟賦、技術進步、生產者人力資本等各種原因,不同地方之間的商品生產率,常常發生不同步的變化。如果物物交換,那些生產率進步快的地方,就因 此擁有更多的交換籌碼,即用同樣的勞動和其他資源耗費,就能夠換取到其他生產率進步慢的地方更多的商品。不對嗎?今天你生產的一個大蘿蔔,換我家的一隻雞 蛋。明天你的生產率提升到產出2個大蘿蔔,我家(母雞)的生產率沒有提高,那麼你同一天的產出,就能換到加倍的雞蛋。只需把蘿蔔和雞蛋都看作是交換對方產 出商品的 「交換籌碼」,就不難明白,誰的生產率進步快,誰的交換籌碼就多。

在這 裏,交換籌碼就是貨幣。這也是天下貨幣無不起源於商品本位貨幣的道理 ——它們本身就有享受價值,因此有放棄此享受換取其他商品所帶來的享受的交換價值。把商品本位的貨幣獨立出來,成為一般的、專司交換籌碼職能的貨幣,僅僅 是因為以商品交換商品有種種不便利之處,譬如在蘿蔔愛雞蛋但雞蛋偏偏不愛蘿蔔的場合。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閃亮登場,並沒有改變上述定理——生產率進步快 的,能得到更多的貨幣從而交換更多其他商品。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,先富起來的廣東人令內地不少同胞側目,其實別無玄機,就是因為得風氣之先的廣東人擁有更 高的生產率的進步率。

就是把你我分成蘿蔔國與雞蛋國,情形也沒有什麼不同。還是貴國 的蘿蔔生產率進步快,敝國雞蛋的生產率進步慢,只要「兩國」選用同一種商品作為貨幣——比方說銀子——那還是蘿蔔國經由交易握有更多的籌碼。這裏要拐個小 彎:蘿蔔國的生產率開始上升,但銀子供應量沒有增加,於是蘿蔔國的蘿蔔價格下跌;於是雞蛋國進口蘿蔔的需求增加,於是雞蛋國的銀兩輸送到蘿蔔國,或者乾脆 把原本用於雞蛋的投資也移進蘿蔔國——無論發生哪種情況,老天爺總是通過增加蘿蔔國的交易籌碼——蘿蔔和銀子——來獎勵其生產率的更快進步。

說來不容易相信,早在18世紀中葉,蘇格蘭經驗主義的領軍人物休謨(David Hume)就提出了「價格黃金流機制 (Price Specie-Flow Mechanism)」。按此,在金本位的情況下,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可以得到自動調節。倘若一國出現貿易順差,引起黃金流入,國內價格水平上漲,商品 因變貴了而限制需求,直到恢復平衡;同樣,貿易逆差國的黃金貨幣流出,國內商品價格下降而刺激需求,也可以恢復貿易平衡。休謨的闡釋高度簡潔,既沒有生產 率進步,也沒有資本流動。不過,把這兩項添加進去,也就是上文講述的蘿蔔國與雞蛋國的故事。技術進步的差別可以解釋貿易不平衡的起源,而資本流動則告示黃 金逐價的運動不止於消費且可擴展到投資。經濟邏輯並沒有改變:在貿易失衡沒有得到恢復之前,總是生產率進步快的國家得到更多的交易籌碼;一旦把更多籌碼換 成更多的商品,貿易平衡就恢復了。

再複雜一點,兩國生產率變化的步伐有異,又使用兩 種不同的貨幣,情形將如何?推來算去,我得到的結果是生產率進步神速國家之貨幣,相對於生產率進步較慢國家的貨幣,擋也擋不住地一定升值。我們不妨一起來 走三步。第一,進步神速國家同樣的貨幣因生產率進步而可以購得更多的商品,就是說其貨幣幣值提升;第二,進步慢國家的貨幣幣值因生產率進步較慢而相對貶 值;第三,拿前一種貨幣與后一種貨幣「換匯」,匯率當然升值。加到一起就是本文的重點:做不到貨幣幣值變動的一律,斷然守不住匯率的固定。

除了生產率的變動率各國有異,另外一個引發貨幣幣值不穩定的原因,是各國政府和貨幣當局迫於財政、 經濟和社會的各類壓力,通過貨幣供應的控制或主動或被動地人為造成貨幣幣值的不穩定。上周本專欄提到過,即便像黃金白銀那樣「本性誠實的」貨幣,也沒有能 夠完全消除在黃金陰影里那些改變貨幣幣值的小動作。因此,「金本位」下各國貨幣的含金量,其實不盡相等。至於布雷頓森林體系,把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承諾作為 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,那就要端看承諾得到履行的程度。歷史反正已經做了結論:1944年布雷頓協定簽約時允諾的每35美元換1盎司黃金之價,到上世紀 60年代後期就搖晃不已。當尼克鬆總統在1971年8月15日乾脆宣布關閉美國的黃金窗口時,山姆大叔「千諾不值一金」的做派徹底搖動了布雷頓森林體系, 固定匯率制也合乎邏輯地隨之壽終正寢。以今日美元對黃金之價(1200美元1盎司)看,要求全世界恪守固定匯率之道,不啻是痴人做的白日夢!

當代的現實是,生產率變動率差異極大的各國都融入了全球化,而各國貨幣當局恪守幣值穩定目標的嚴 肅性差異也很大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繼續把固定匯率當作一項認真的建議拿出來兜售,世人究竟該作何種評價?


沒有留言: